专访南京市中医院院长
-----------------医生要围着病人转
发表于2017-03-16 10:00:07 点击量:1899


去医院看病,一些患者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就诊时往往要往返于几个临床科室,找对了专家一次完成,找不对专家,病人跟着科室、医生来回跑,最终各科室的医生给患者分别制定了多个治疗方案,使患者既增加了就诊的时间和难度,又让其对多个诊疗方案难以决策。


  这是典型的病人围着医生转,我们现在打造的是“医生围着病人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院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通过调整内部资源,组织多个学科共同协作,在医院内全力打造“医生围着病人转”、“临床科室围着疾病转”的诊疗新格局,为患者提供多学科一体化诊疗平台。

  南京市中医院院长 陈延年

  谈中医创新

  一张床上实现所有治疗

  以“中风病”诊疗平台为例,陈延年介绍,新平台打破了以往分科室治疗的模式,整合了急诊科、脑病科、针灸科,由包括内科医师、外科医师、针灸医师、康复医师参与,借用急救、神经内科、外科、神经介入等技术手段,将其分为急救组、介入组、内科组、外科组、康复组及护理组等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有效结合的技术团队。

  当中风患者入院后,以上各学科组专家共同会诊,对病人集体诊断后制定一个个体化诊疗方案,针对患者处于不同时期(超早期、急性期、恢复期)的问题,及时进行不同学科的医学干预。“中风病”患者入院后所有有关的治疗(急救、手术、介入、内科、针灸、康复等)将在同一张病床上全部实现,而各学科组的医生则是因病情需求而围着疾病走,即“医生围着病人转”。

  此外,“慢性便秘”患者在医院“盆底中心(便秘诊疗平台)”就诊,有着同样便捷高效的路径。依托医院的全国中医肛肠医疗中心,整合针灸、脾胃、治未病、康复、妇科、心理、影像、护理等相关学科,接诊医生在诊断阶段的全程跟踪参与,对明确诊断后的“慢性便秘”患者治疗,该平台改变了以往患者往返于各临床科室间进行不同类型治疗的状况,平台下集成的肛肠外科医师、内科医师、针灸医师、心理医师、生物反馈治疗师等技术团队,在接诊医生和其他各组医生的全程合作治疗下,让“慢性便秘”患者实现了诊断、治疗、康复、随访、健康教育全程一体化运转。

  陈延年介绍,除上述两个多学科一体化诊疗平台外,医院已经形成了多个这种由若干个学科联合组建的多学科一体化诊疗平台,如肠道肿瘤诊疗平台、围绝经期综合征诊疗平台、炎性肠病诊疗平台等,这些平台都实现了多科室检查、诊断,多科室治疗、康复的一体化运作。

  费用降低了,患者满意了

  医生围着病人转,这一新模式运行几年来,医院已经尝到了甜头。患者原本要经过数个科室诊断治疗的松散型就医流程,如今被整合成以“病”为中心的“核心圈”型就医流程。陈延年说,除了大大方便了群众就医,得到患者赞赏外,患者就医流程变得更加简化,费用也降低了。

  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据医院便秘诊疗平台分析:一个“慢性便秘”患者以前需要多个科室就医诊断的时间大概为1周以上,而如今在多学科一体化诊疗平台下仅需要3天左右时间。

  在提高诊疗效果的同时,通过平台诊断还降低了患者看病总费用。据医院脑病中心统计分析,如今“中风病”患者在脑病中心一体化治疗的住院费用,较原本急诊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康复科等分科住院总费用减少3-5成,且有针对性的全程一体化早期干预 “中风病”诊疗,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致残率,治疗效果明显提升。

  陈延年表示,多学科一体化诊疗平台工作的开展,是医院坚持真正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就医时间、降低医疗费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方法的实施既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又方便了患者,解决了其看病过程中的实际难题。

 谈中医文化传承

  让患者认识中医,挖掘中医特色

  作为一所拥有半个多世纪的老字号中医医院,历史上,医院承载着金陵古往今来的著名医家如“当代医宗”张简斋、“三卿一石”随仲卿、朱子卿、武复卿、王筱石、“国医泰斗”张栋梁的中医血脉,陈延年表示,继承发展中医传统医学,并发扬光大是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据陈延年透露,医院目前正在开展“金陵医派”的挖掘与研究工作,收集、整理、挖掘、研究金陵医派所涉及的丁氏、谢氏、张(简斋)氏、洪氏、朱氏等名家的文化与中医学术等相关内容,建设“金陵中医药博物馆”。目前金陵医派中的“丁氏痔科”已经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氏眼科”、“朱氏平衡推拿法”已经成功申报秦淮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建成了“金陵中医药博物馆肛肠分馆暨丁氏痔科史料陈列室”,设立在全国中医肛肠中心内,以丁氏家族的从医经历为主线,主要收集和展出我国中医肛肠专科的沿袭和发展史脉,陈列品包括丁泽民教授早年读书、行医时所使用的线装书本、读书笔记,还有一些十分珍贵的中医治疗肛肠疾病的专科器械、江南“丁氏痔科”的家谱等。金陵中医药博物馆已成为“江苏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此外,医院还在狭小的空间里不断挖掘潜力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在老干部楼前建立了“中药百草园”,陈列多种中草药材,如麦冬、厚朴、杜仲等,雕刻中医文化的碑石,摆放加工中药的药辗器具、捣药的捣桶等,并建立了“中医知识长廊”、“图解黄帝内经”、“名中医长廊”、“道承岐黄展示”等等。他透露,在“十二五”期间,医院争取开放院内文物--江南贡院飞虹桥,将这里建设成“中医体质辨证堂、治未病(针灸、推拿、养生)中心、金陵医派博物馆”的中医文化街区,让群众“认清中医的门,认准中医的人,认知中医的声,认同中医的行”。

  传承中医发展特色

  俗话说,“上工治未病”,在陈延年眼里,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中医无论是扶正祛邪,还是补偏救弊,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调之使平”,追求人体的阴阳平衡,要求人体内外达到中正和谐的境界。在中医院越来越多地引入西医诊疗的现状下,如何传承、发展中医特色,是中医院普遍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

  陈延年表示,中医的一大特色就是治未病,抢在疾病前干预。为此,医院结合四季时令,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开设“调养门诊”、“冬病夏治门诊”、“冬令滋补调养门诊”等中医特色门诊。其中,治未病中心整合体检科、养生康复科、针灸科和推拿科的资源,通过体质辨识、亚健康检测、现代体检、出具中医体检报告并依据体检结果提出相应的健康干预手段及方案。

  而“冬病夏治”则针对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复发、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缓和期进行扶正培本的治疗,达到冬夏季节减少发作或减轻发作乃至不再发病的目的。目前,已有针灸科、儿科、老年科、养生康复科、呼吸科、肾内科等专科根据各专科冬夏季节容易发作的慢性疾病,专门开设冬病夏治专科门诊。

  此外,医院坚持开展冬令膏方、冬病夏治、浓缩剂等中医特色工作。三伏天开展穴位敷贴、浓煎剂、针灸治疗、隔姜灸、拔火罐等传统治疗,让中医传统疗法延续并发扬光大。

  谈中医服务

  改进服务

  多项举措解决一号难求

  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大背景下,陈延年院长告诉记者,医院力所能及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措施。比如,为满足患者在休息日的就诊方便,医院周六、周日门诊全部开放,并在周六周日新增十余位高级专家门诊、5个普通门诊,提高了专家医疗服务次数。此举不仅方便了上班族的就诊,也减轻了周一的门诊压力。

  在现场挂号的同时,医院还积极开展预约挂号,解决患者“一号难求”的困境。每天早晨7:30,医院即提前开通挂号窗口,为早来的病人挂号。8:00,所有挂号窗口全部开通,确保病人在10分钟之内把号挂上。

  除此之外,在门诊开展“一站式”服务,开设简易门诊,开通“市民一卡通”服务,用信息化、网络化缩短市民缴费、办理入出院手续的时间;为门诊检查的患者即时出具报告,如检验、心电图、超声、影像常规检查项目,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将中药浓煎剂、中医膏方等中药制剂的后续服务也纳入了门诊服务中心,承接收方、发放、快递、客户咨询、疗效回访、服务反馈等各类患者咨询服务工作。

  在提高门诊服务质量的同时,陈延年介绍,医院还在病房积极开展中医特色优质护理服务。他举例说,在全国肛肠中心,病区培养了中医专科护士,成立了仲景坊和设立了食疗斋,免费提供特色养生中药四季茶饮,如春季枸杞菊花茶、夏季银花莲子饮等,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证型及食物具有四气五味的特点实施中医辨证施膳。例如对于气滞血淤的肛裂患者饮食指导原则是活血化淤、行气通便。因此在早餐指导食用复方山楂粥,中餐冬瓜排骨汤,晚餐清蒸茄子,茶饮是瓜仁茶。同时制作图文并茂中医健康教育路径处方发放给患者,让患者了解每个住院阶段注意事项。曾经有一个高位复杂肛瘘病人,反复转诊全国多家肛肠医院治疗疗效很不满意,慕名来到我院进行诊治,术后由于患有慢性结肠炎,伤口愈合比较慢,中医护士运用中医外科消、托、补的治则,根据患者的证型及分泌物的特点指导食用清热利湿、凉血的红豆薏米粥、山药粥等饮食,恢复期食用补中益气、托里生肌的黄芪鳝鱼羹、红枣粥等,同时教会患者学会自我按摩及运动疗法,患者出院后为感谢病区送来了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每年的“5.12”护士节,该病人都要为病区送一幅自创画作来表达对护理姐妹的感谢。
上一篇下一篇

热门专题

Popular topics